2012/03/29

走過...




人類在物質文明的追求上面,已經大大地超越了精神文明,而偏偏,這兩者之間,在某些地方上面是衝突的。物質文明的長足進步,所帶來的生活便利,以及感官享受,讓人們更加去沈迷於此,孰不知,自己,或是整個社會的精神層面都慢慢遭受到了侵蝕。


以為新,或是"進步",就是好的。而舊,或過去落後的事物,除了有心人,利用保存文物之名挽救之外,其餘的一切一切,都幾乎被冠上陳腐,敗壞的名義,而加以拋棄。


在這種近乎狂熱的追逐消費之下,大量的除舊佈新,其實更是這個資本主義底下,企業為了生存所不得不做出的一個假象。
我們真的有需要那麼多衣服嗎? 真的有需要那麼多零食嗎? 真的有需要這麼多三C產品嗎? 真的有需要那麼多的清潔用品嗎?

一切,其實都只是讓人民,一般的消費者,將自己勞動所得,拿來餵養企業,財團,政府,甚至是自己已經被蒙蔽的心態。資本主義的巨大機器,其實是需要不斷地消費,來讓整個運作順暢,同時間,不斷地消耗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來供給沒有必要的製造,同時間又產生了大量的汙染。


在我們身邊,所看到的是街道景觀城市的慢慢更新以及進步。而在這亮麗外表之下,除了是整個經濟社會體系愈加龐大以及不穩定之外,道德以及精神文明的遲滯更是令我擔心的。


許多人會對這些改變無動於衷,我想這是因為在底下階層的人們所專注的是自己基本的溫飽,和感官的享受;而在上層的人民,所追逐的是獲取更多的金錢以及權力。只有少數的少數,能夠跳脫開來,不被繁華間的名利慾望所控制,而看清事物的本質,同時獲得真正的快樂,並且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2012/03/27

「都更釘子戶」背後的關鍵奧秘 5分鐘包您看懂士林王家-文林苑都更案懶人包



最近看都更事件有感:

就是 雖然 犧牲掉某部分的人,可以成就大部分人的權益,或是利益,或是你高調所說的"社會"利益

不過,要是所有的行事準則都只是這樣地功利取向,我感覺不是一個好的社會,不是一個進步的社會。
一個進步強盛的社會,我覺得應該是要弱者能夠安穩過活,弱勢族群,會被妥善的照顧,這樣長久下來,會慢慢地有一種除了功利之外的東西醞釀在社會之中。
人人可以互信互像扶持往更大的目標前進,而不是一味地拋棄老舊不堪的,或是有缺陷的部分而前進。
這樣並不會造成更佳的社會進化,只是無腦,只是因為直接拋棄是最簡單的方式而已。
換而言之,會大量唱著拋棄弱勢的人,自己一定不是該階層,或是該族群的人,
也就是說,如果高層,或是擁有社會大量資源的人士,能夠設身處地地想,不要太懶,盡量達到雙贏,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4218&p=1



網址:
http://katinkr.wordpress.com/2012/03/17/%E3%80%8C%E9%83%BD%E6%9B%B4%E9%87%98%E5%AD%90%E6%88%B6%E3%80%8D%E8%83%8C%E5%BE%8C%E7%9A%84%E9%97%9C%E9%8D%B5%E5%A5%A7%E7%A7%98-5%E5%88%86%E9%90%98%E5%8C%85%E6%82%A8%E7%9C%8B%E6%87%82%E5%A3%AB/

為了守護一個家、一片地和一種樸實生活方式,士林的王家人,從平凡的中產家庭,一步一步變成媒體口中要價兩億的「貪婪釘子戶」、變成了阻礙城市進步的「全民公敵」。

這兩家人究竟為了什麼?到底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與「都市更新」扯上關係後,原本寧靜的三代生活就像天外飛來橫禍一般,陷入前所未有的風暴?

兩年來,王家兩家人經歷各種抹黑與司法程序, 仍堅定地拒絕建商開出的華廈條件,他們要清楚向樂揚、北市府與社會大眾說:「饒了我們兩家49坪,請把我們家劃出去吧!我們不要錢,一塊錢都不要!我們願意完全無條件退出都更!」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面對38戶搬出去住戶的抗議壓力,也一度表示:「建商若願重新申請都更案的變更程序,可將王家劃出」。然而,建商不答應。北市府也沒辦法。士林王家面對態度堅硬的建商,現在面臨最緊急迫切的危險是,台北市政府不顧中央主管機關仍在進行協調輔導,便依都更條例36條,逕行發出強拆公文,準備2012年3月19日起,要求警察和公務單位強行拆除王家。


2011-8-13在王家前一起畫了"家,不賣也不拆"廣告看板

也許您現在還感覺不到都市更新與您的關係。看看以下王家遭遇的事情,值得所有人做為借鏡。

因為建商為都更暴利大肆圈地,很可能下一個就圈到你。



一、建商重金打造「釘子戶」形象背後,你看不見的事…

某個號稱是都市更新第一品牌的建設公司,從2012年2月起,屢次花費重金,購買全版、半版廣告,刊登不實內容和聲明稿不下十餘次。這些偽新聞形式的內容,把王家塑造為「大開獅口要兩億的貪婪釘子戶」、阻礙城市發展與效率的「全民公敵」,以及讓其他38戶住戶至今仍無法回家安居的「自私鄰居」。企圖塑造王家是釘子戶的社會印象,逼迫北市府強拆王家。

八十幾歲的王家老阿嬸眼角總噙著淚水,問我們:「可不可以叫勒羊把我們家劃出去?大家各退一步,以和為貴,為什麼一定非要我家的地?」老人家無法理解,為何尊重地主意願變更圖面設計,就可以不拆她家,而這樣一樁簡單的事,竟會這麼困難?

王爸爸已經六十歲,每天早上三四點就辛勤起床通車上班,自從遇到都市更新後,六十歲的王爸爸,才開始學怎麼上網,收信,找資料,也從原本不會用電腦,到可以自己打字寫陳情書。時常半夜整理自家資料,整夜沒睡,就要準備出門工作,身心俱疲。

您也許不知道,這兩家人究竟經歷了多少日夜的恐懼,睡不上安穩一覺,家中架設的監視器鏡頭被砸壞,建商時時派人徘徊攝影,市政府動輒發送公文恐嚇。

究竟一樁都更案背後,有什麼不公義的事實,讓王家全家人憤怒之餘仍願共體時艱,一起堅持這個孤獨的決定?而北市府與該建設公司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壓力」,得要靠官商合作強拆兩戶無辜人家來排解?當中的箇中緣由,我們即將為您暴露都市更新官商勾結的金權真相!

二、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事件爭議點

1. 「都更預售屋」的問題:把你家的地賣掉,不用你同意
2006年,王家花了兩百多萬將全家從裡到外整修翻新。更早之前,他們就拒絕另一家建商協談合建的提議。當年六月,樂揚建設初步探知王家不願加入都更之後,董事長就殷切帶著另一份設計圖 (如下圖),說:「王家不加入蓋大樓沒關係,換兩棟二層樓透天厝給你」。換句話說,該建設公司從一開始就知道王家不願加入的意願,卻未作登記;想勸他們把剛整修好的新透天厝推倒重練、換成兩棟兩樓透天厝,如果王家會答應,才真的叫做貪錢,或是頭殼壞去。可想而知,王家五兄弟堅決拒絕。


95.6.6 該建設公司董事長登門拜訪,得知王家不願參與合建,特別準備A方案。重建兩棟兩層透天厝,條件是換取王家未使用的地下容積。當時甫整修完畢,頭殼壞去才會答應。換言之,95.6當初建設公司明知王家不願合建,卻刻意不予記錄。

您以為禮貌說個「謝謝,不參加」就沒事了嗎?不是,在都更遊戲規則裡,就算是合法地主,也逃不過多數決計算的魔障(見下圖)啊。2007年5月1日都市更新事業概要核准,2009年6月16日事業計畫核定。這兩年間,王家連一次公聽會、審議都沒參加,更不知道文林苑都更預售屋,是怎麼如火如荼地在半年間100%完銷。在毫不知情也從未同意的狀況下,王家合法土地已經被建設公司賣掉了!!

王家陸續接到預售住戶的抗議電話,「樂揚建設說你們已經拿走了一億多還死不搬走,怎麼這樣厚臉皮?」王家人也是禮貌地邀請對方來家裡坐坐,表明沒拿過一文錢,不知道自己家在外面被汙衊得這麼難聽。


看看「多數決」可以怎麼透過有技巧的圈地,創造出來。



2.  二米五與三米三巷道旁,十五層高樓拔地起,一旦大火來臨,消防車進不來!
「文林苑」基地僅兩側臨路,另兩面各接二米五、三米三的狹窄巷弄,竟要蓋起15樓高房。

根據〈消防車輛救災動線指導原則〉規定,救助5層以下建築物時,至少應有3.5公尺以上淨寬之道路,讓消防車可抵達救災現場。救助6層以上建築物的規範更為嚴苛;依規定,至少應有4公尺以上淨寬之道路,讓消防車可抵達救災現場,且現場應至少有8 X 20公尺的作業空間,雲梯車才能順暢作業。然而,實際走訪文林苑預定地可發現,該更新基地後巷寬度,根本不滿2.5公尺。

問題來了,台北市消防局推派代表參加文林苑規劃案審議,結果文林苑的都更設計案不但過了,還拿到237.48平方公尺(法定容積6%)之消防容積獎勵。一邊是護航不符合消防規範的北市府,一邊是無視居住安全的消防局,我們要問,若是這裡因火災發生救難不及的重大傷亡,究責對象該是誰?

曾經發文指導八米以下道路消防問題須檢討的台北市政府,為了掩蓋爭議,台北市都更處不僅祭出強拆王家公文,對於消防爭議僅回覆:消防車可以單向開上郭元益博物館人行道、拔掉路招;另外,文林苑有退縮兩米人行道,消防車可原路倒車出去。

相關影音:


3. 一般市民:王家不是開價兩億!? 教您看穿兩億疑雲背後的天羅地網
雖然去年七、八月曾一度阻擋了強制拆除的威脅,但王家並未從另一場苦戰解脫,那就是─釘子戶的汙名。

因為建商買的業配新聞,以及連續在各大報登了十餘次的全版、半版偽新聞廣告,王家自然而然背上「貪婪釘子戶」的名號。

「什麼兩億?給我五億我也不搬!」當向王伯伯問起這件事時,他生氣的說。

「當初是政府下一份公文給我們,說我們一定要提價錢上的疑義,否則沒有其他救濟管道。」

這裡千萬看仔細!不然下一個中招、被罵作釘子戶的就是您!王家確實有算過價錢,但為什麼談錢?這是現行都更法令體制下,叫您不得不談錢的微妙圈套。

依據都更條例32條與36條,唯二兩條自力救濟的出路,都是被限縮在「權利變換」上爭取更多的錢(價值)打轉。

「不參加?要多少錢你才要參加嘛~~多少錢嘛多少錢嘛~~」要麼,你可以抵死不從,坐等建商申請政府代拆。

要不然,你就得要議價阻止程序(其實根本阻止不了啊)。究竟是什麼樣的制度規範,讓提出不同意見的住戶,被簡化為人人眼中「唯利是圖」的釘子戶?

這就像是…都更居民沒有不下嫁建商的權利,只有談聘金高低的問題。

對於從頭到尾根本拒簽同意書的王家,當都更一切程序跑完,仍有異議情況下,只能透過都市更新條例32條,提出對於自己部分權利價值的異議。「那是唯一的辦法,為了要讓建商知難而退」王伯伯懊悔的說,就因為這件事,王家仔細試算了100%分回王家應得產權(換言之,完全不支付共同負擔)的方案。在王家這份土法煉鋼手寫計算的公文裡,第一頁即明白表示的「不參加合建」(見下方圖)完全被忽略,價值異議卻被建商斷章取義登廣告,不僅送給王家「貪婪釘子戶」的名號,還催眠社會大眾,說王家是阻礙更新發展的「全民公敵」。

這般折磨與疲勞轟炸,長達三年之久。


被迫寫的兩億天價陳情書
(君不見王家寫了那麼多個「不願意參與合建」!?)

三、排除王家是不可能的任務?輕鬆破解無良建商的「技術性」撒謊

王家是土地及建物合法所有權人,他們也反對都更,為何仍被納入呢?

建商曾陸續引用不同法條,表達可以排除別家,就是不能免除王家。台北市政府不僅未否認這些理由,協調會上也屢屢幫建商背書。

請往下再拉一點點,就能看到,到底是哪些理由?

理由一》王家土地未臨建築線,依法不得單獨建築。

事實:讓咱們依法來論法。王家楊阿嬸家裏(前街五巷18號)有臨建築線。另一戶被指稱未臨建築線的王廣樹伯伯家,家前臨接一小片水利地。依照〈台北市畸零地使用規則〉第6條第4項,王家雖然是畸零地,但「地界線整齊,寬度超過第四條規定,深度在十一公尺以上者」,無礙建築設計與市容觀瞻,工務局得核准建照。所以並非依法無據。

況且,根據臺北市都市計畫書《變更北淡鐵路沿線土地為交通用地計畫案》,「陸、其他」特別載明「交通用地兩側其他使用分區之建築線得以其鄰接之交通用地境界線指定之」。官方屢次說不行,假專業之名睜眼說瞎話,強力護航建商至此,我們實在不懂到底為什麼?

理由二》依法不得排除王家,否則造成同街廓其他相鄰土地無法都更(違反台北市都更自治條例§14)

事實:若是這法條說得通的話,那麼台北市政府就叫做一區兩制啦!同樣一條法規只套用在士林王家兩戶身上,卻避談同一街廓裡被排除的A、B、C三區建物,還不是被弄得破碎得無法單獨自成都更單元?!

2月10日營建署會議上,曾討論出三個能扭轉僵局的重大決議事項。迄今台北市政府不僅不正面回應,直接發出強拆公文,並以最高行政法院已駁回上訴之由,拒絕仔細審查爭議。明顯蔑視中央主管機關內政部營建署、委員們的秉公建議,也根本刻意迴避眾多都更災民心聲,不敢面對都市更新的實質問題。

一旦王家被強拆,以後,就算您所掙得的土地房子再合法,

面對建商蠻橫無理的要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家園被拆。

此惡例一開,居住人權中的最後一道看似最安全保守的私人財產權防線,也將隨之動搖。

如果您看完故事,願意支持士林王家、願意支持罷黜強拆惡法,您可以採取下列行動:

1. 加入線上連署【拒拆士林王家‧支持都更正義】  按此進入

2. 三月18日下午至晚上,來士林王家走走、看看,

參與 別拆我們家!蝦米戶保衛戰宣誓大會!【守護居住正義‧和平音樂講談派對】

3. 三月19日起一週間,將會是王家隨時可能被強拆的高峰期。願意加入我們的巡守人力(任選可參與時段),

請來信tajur2011@gmail.com 或聯絡郭同學0922-309-333

2012/03/22

嚴長壽 / 年輕朋友請走一條追尋自我的天賦之路


轉自網路

只能說,心有戚戚耶啊!

 
年輕人不能靠別人打前鋒,自己動都不動,年輕人要有自己主張、自己的判斷、找到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初衷,這樣才能激發自己無可救藥的熱忱!

讓我先說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年輕人的故事吧!

他,在士林夜市旁長大,十六歲還是淡水商工餐飲科學生時,就在亞都飯店巴黎廳當學徒。

今年三十六歲的江振誠(Andre Chiang),如今是國際餐飲圈表現最出色的台灣人之一。

去年他所主掌的新加坡Jaan par Andre餐廳,名列知名的「英國聖貝勒格利諾」全球五十大餐廳之第三十九名。

他身上傳奇無數。二度被《時代雜誌》封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餐飲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將他列為「六年全球最佳一百五十位主廚之一」、Discovery 選他為「六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

江振誠從來沒有念過大學,但卻在競爭激烈的法式料理中,從臺灣出發、一步步站上國際頂尖的法式料理舞台,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卻是一路跟隨內心熱情的追尋夢想之旅。

但,請恕我直言,台灣的「江振誠」們真的太少了。

環顧周遭,我看到更多年輕朋友,對未來感到迷惘失去方向者,比比皆是,我的痛心更甚。

因此,我想對年輕人說一些重話:很多人即使讀到大學、拿到碩士、博士,也是白讀,因為並非自己的天賦所在、天命歸屬,未能發揮真正的潛力與熱情,結果在職場與生活都得過且過,浪費生命。


年輕人應具備的能力 

在過去在各種場合演講,我不斷強調:年輕人要懂得傾聽自己,清楚自己的天賦何在;也要學會觀察,下精準的判斷;面對世俗的潮流,要有勇氣提出主見;更重要的是勇於嘗試,甚至挑戰自己極限,為生命創下更大的格局。

對我來說,這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年輕人都必需具備的五大基礎能力。


「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傾聽」,是與自己深刻對話,了解自己的能力。

特別是年輕人必須能夠分辨「興趣」和「能力」之間的不同。

也許有人覺得興趣就是他的能力及優勢,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你可能熱愛音樂,卻缺乏成為音樂家的精湛技巧,因為音樂涉及音感、聽力及基本節拍觀念等,甚至創作的天分,也需要後天的學習苦練。

再譬如美術,你必須對顏色、形狀、布局等很敏銳,否則做不了好的畫家;再如你想做外科醫生,除了醫學知識訓練外,必須具備靈巧的雙手,外科醫生的雙手必須能在開刀的關鍵時刻,靈巧地在人體內部操作複雜的器械;更別提廚師要有出色的味覺、嗅覺,甚至藝術涵養等。

如果你有興趣又有能力,兩項優勢相輔相乘,也許可以達到最適天賦的最佳結果。

但在這之前,你要學會傾聽你的內心,到底你真正喜愛的是什麼?

哪方面是你真正可以發展施展的領域? 


「判斷」的能力 

現在社會充斥各種看似酷炫的流行,很容易讓年輕人迷失。

好比在很多職業學校,「調酒」變成很熱門的選課。

年輕人大都覺得花式調酒可以將酒瓶往上甩,可以手伸到背後接瓶子,非常酷帥,幻想著「調酒師」未來應該也是搶手的工作。

但如果有位年輕小伙子帶著這項技藝到真正的職場,我想除了幾個以酷為號召的Pub與夜店外,在真正的餐飲行業中可能一點用都沒有。

因為如果他只學會A瓶酒加幾盎司、B瓶酒加幾滴之類的小技倆,一直停留在「求其技,沒有深思其藝」的層次,可能連真正的品酒能力都付之闕如。

再拿廚師傳統的盤飾來說,「刻花」的確是門大學問,但比起在食材上刻花、雕龍,用相對軟度材質的蔬果做各種造型,這些對三義的木雕師傅簡直只算是雕蟲小技。對於一個廚師,如果苦練後能將一個蘿蔔雕成一尾生動的龍,卻無法讓人品嘗到一道真正美味的好菜,實在也是本末倒置的事。

好的廚師要對食材的特性、口感充分掌握,對烹調的技巧十分純熟,對顧客的期待也完全了解,更甚最好有美學涵養。而刻花、雕龍只具妝點性質的技術。

因此,年輕人要有能力判斷哪些能力是真金不怕火煉,能夠保證你的未來,不怕被潮流起落淘汰。

也要了解,工作能力不等於生活能力,更不是每個人都要跑第一名,心中要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


拿出「主見」的能力 

現在的年輕人,看似表面上很多選擇,但碰到像人生志向、選擇念什麼科系、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這一類「關鍵選擇」時,其實茫然失措、隨波逐流的多,胸有定見、勇往直前地少。為什麼?

原因之一是過去從父母、學校到教育體制甚至整個社會環境,疏於培養孩子自主的空間,鼓勵他們勇敢探索、思考和選擇,以及為自己負責的機會,造成孩子成長後,很難找到自己的「真愛」。

對比國外的年輕人,念完「高中」滿十八歲後,等於宣告制式學習的結束。

很多歐美大學生在申請大學時,刻意選在遠離家鄉、甚至是不同國家的大學,目的就是為了拓展視野。

很少人像台灣大學生,一直念到大學或研究所,都待在同一個地方,直到臨畢業了,才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生涯。

放在國際的水準來看,這樣都已經慢人家太多了。

長久以來,台灣整個教育系統,把「休學」看成非常嚴重的事,通常是生病、遭逢家庭重大事故等,學生才會休學。

很少學生像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哈佛大學念到一半,二十歲就休學,和他的夥伴躲在車庫不眠不休撰寫程式。

雖然哈佛幾乎已是每位莘莘學子心目中的真理聖殿(剛好哈佛的校訓就是「真理」,拉丁文VERITUS),他就是覺得學校已經不足以教我了,有勇氣說:「夠了,我要先停下來,我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我要強調我絕不是鼓勵大家休學,而是學校本身不是青年庇護中心,如果學校經不起考驗,不具備競爭力,或不合適於你自己,你能不能拿出主見,選一條可以完全實踐自己夢想的道路?


「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七零年代初期因為工作關係,我開始顰繁出入歐洲,我看到一大堆歐美的學生,用非常低廉的五塊美金一天,到歐洲自助旅遊。

我曾看過一大堆年輕學生在歐洲各大美術館裡,或靜坐幾小時畫素描、或對各項展覽抄寫記錄心得。

就像呼吸有深有淺,這些年輕人從傳統的教室走出來,拋開書本,展開他們自發性的「深學習」。

八零年代,我看到經濟成長後的日本青年人做同樣的事情。

甚至到了九零年代,我漸漸看到很多韓國青年學生走同樣的路。

綜合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的觀察,我發現每個國家經濟到了一定階段,都有會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背包一揹,帶著滿腹的好奇心,走上探索世界(自己)之路。

可是,同樣經濟成長過程中在旅遊路上我卻很少看到台灣青年。

台灣的年輕人在這場探索世界的旅程中,彷彿缺席了。

當然,在交通旅遊這麼便捷的今天,台灣年輕人是有出國,也有修學旅遊,也有到各國民宿體驗生活,甚至這幾年還流行打工渡假(working holiday)。

去紐西蘭摘奇異果、剪羊毛,這些磨練,也許讓語言流利一些,或生活能力強了,但這樣打工渡假,跟之前我在巴黎、倫敦、慕尼黑美術館、博物館看到年輕人,大規模深入的學習,這是有差別的。

很多台灣年輕人是跨不出大門的,沒有企圖心也沒有勇氣。

願意背著背包到世界各地「深學習」的台灣年輕人,可說是鳳毛麟角,那種挑戰極限的野心太弱了。


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法律及父母是外在的限制,但如果台灣年輕人真對世界還有求知欲、還有好奇心,他們還是會想辦法克服困難出國。但是,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台灣年輕人對世界沒有好奇心。

沒有好奇的原因出在我們的學校及社會教育,非常缺乏「世界公民」的觀念,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現勢概不關心。

從遠的政治面說起:一九七一年,台灣失去在聯合國席位,之後,中美斷交,長達近四十年的孤立與被排斥,多數台灣人民形成了對國際社會的嚴重疏離。

照理說有視野的政府,在國際政治處處碰壁,走不出去時,更要積極運用不同的管道接觸世界、了解世界,尤其重要的是,讓青年學習與世界同步。

但正好相反,我們整個教育系統對於國民世界觀的養成付之闕如,當然也無法教導出對自己以外世界產生好奇的年輕人。

國際觀是種心態,有能力接觸到國際資訊,還要能與世界連貫,才不會只用狹窄的心態看問題。

曾有偏遠學校學生寫信來邀我去演講,說他們是偏遠地區的大學,從來得不到名人的青睞。

我去了,說:「我真的要來罵你們,我無法想像才跟台北差幾百公里,你們就認為是在偏遠地區!」

如果對世界沒有好奇,即使住在台北市中心,如果心態不改變,都是在世界的偏遠地區。

反觀美國很多孩子,十八歲就被踢出家門,自己獨立料理生活,打工讀書;在英國也有「GAP YEAR」的傳統,政策性鼓勵年輕人不要待在學校,去國外闖一闖,在海外學習或擔任志工一整年;在德國,十五歲的職校中學生,暑假要自己寫履歷、學習應徵工作,並由僱主來打分數;到了高二,更有大量高中生飛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等高中,做交換學生。

想想,假使台灣也有許多高二學生曾到美國、歐洲等地待一整年再回來,那他的英文以及對世界的了解認知,會有多大的幫助!

對於他日後是否要出國留學或對未來學習做出更正確的選擇,絕對是重要的參考。

所以我要對年輕人說一句重話:如果你沒有自信、沒有希望、不想離開自已的舒適圈,只要待在游泳池裡划船,而不願挑戰大海冒險。

你等於在二十幾歲就斷送掉你自己的未來了。